从大别山深处的放牛娃到开国少将,于侠的一生,是一部用热血与忠诚写就的英雄史诗。他出身贫寒,半耕半读,却在战火中淬炼成钢;他冲锋陷阵,九死一生,在长征路上爬行九天八夜追赶部队;他智勇双全,在七亘村两度伏击日军。从鄂豫皖苏区到川陕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戍边育人,默默奉献,只留下几枚勋章和一段不朽的传奇。
近日,记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采访到了于侠之子李新,听他讲述了父亲传奇的一生和那段不可忘记的历史。“我们是革命的幸存者……”李新说父亲总是跟他们提起那段经历,每次提起都特别沉重、沉痛。
只留下了几枚勋章
“除了几枚勋章,父亲一辈子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近日,记者在青岛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第二分中心见到了军休干部李新。李新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第一面就让人感觉很是亲切。他从随身带的一个背包中取出几枚珍藏的纪念章和一本回忆录,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李新说除了几枚勋章,父亲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而这本回忆录是他对父亲的一份心意,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展开剩余83%思念父亲的李新说就想给父亲做一个纪念,给家人留个念想。也顺着父亲这一条线,把他的老战友们都写进来,给他们留下一个纪念,于是就给父亲写了一本回忆录,足足15万字,里面也收录了不少信的原件、草稿、报告、照片。
这本《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将军于侠》,简洁的封面上是蓝天下于侠将军的照片和一张作战地图。
李新边翻着边告诉记者,里面有些是父亲讲述的,有些是父亲没有讲过、他自己查的。不清楚的,他就找父亲的战友问。有时他和父亲战友聊着,一聊就从早上聊到了晚上,妹妹跟他说,“我都睡了3觉了,你们还没讲完。”每次见到父亲的战友,李新都感觉很亲切。
李新说,这本书光准备就准备了七八年才开始落笔。为此他去到了四川、新疆、南京、安徽等父亲学习战斗过的地方,重走父亲的来时路。到2013年开始提笔写,已经收集了很多资料了。
那些年,李新早上起来就写,一直写,停不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李新经常一边写一边不自觉地抹眼泪,感觉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太不容易了。
从放牛娃成长为开国少将
提起父亲,李新打开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于侠是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贫苦少年。父亲原名李顺堂,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乡梓树村,是名副其实的放牛娃和拾柴娃。家中靠熬糖、做挂面、磨豆腐、炸油条等活计维持生计。“虽然年纪小,父亲也得为家里劳作耕田,放牛砍柴。年幼的他,对学习极其渴望,但因为家境艰难,只能半农半读。”李新说,于侠的名字,是父亲因为革命工作需要起的名字,后来就一直用着了。
李新说父亲是1927年参加的革命,担任了童子团团长,后来被调到县独立团担任警卫员。1930年8月在湖北麻城顺和区正式参加主力红军,即鄂豫皖苏区的红一军一师一团(前身为11军32师),后改为红四军10师28团,从战士、通信员、通信班班长一步步干到排长、10师警卫员。
1932年底,父亲随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突破平汉线西进,参加了多场战役战斗。在反“六路围攻”中,父亲在开县右腿负重伤,硬是爬行9天8夜,没有休息和上药,追赶上部队。
“父亲作为通讯员,眼疾手快,很敏感,也很能跑。他走了雪山草原,戈壁沙漠,开疆拓土。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李新说,父亲做过通信员,当年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就只能靠腿来跑路,靠嘴来传达命令。战火纷飞中,时时会暴露在敌视线和敌枪手的瞄准范围内。他总是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奔跑,传达着战斗命令。靠眼观察敌情,锻炼了识别地形、快速移动等隐蔽自己的本领。
这个大别山走出来的放牛娃投入革命的洪流一路南征北战,过雪山、草地,一面保卫延安,一面屯垦戍边,担任军校校长,成长为一代开国少将,一生充满了传奇的战斗色彩。
七亘大捷担任主攻
“父亲常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幸存者是幸运的。”七亘大捷是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八路军三天内在原地两次伏击日军取得成功。李新的父亲曾两次在七亘大捷中担任主攻,也在昔阳以东黄崖底身负重伤。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9月6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在陕西三原县誓师出征。这支以四方面军为基干的部队,在抗战中战功卓著。于侠1937年7月于庆阳步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129师386旅772团3营12连任连长。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妄图一举攻取太原。为了阻击日军西进,支援国民党军队在娘子关作战,刘伯承率129师火速向晋东门户娘子关东南以南日军的侧后进发,寻机歼敌,先头部队进抵山西省平定县。
七亘村位于太行山脉中段,是平定,西阳,井陉三县的交界地带。该村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峡谷陡峭,是日军二十师团进犯平定太原的必经之路,也是设伏的理想场所。
26日午时,772团进入伏击阵地,下午两点,敌人到达,敌人前卫尖兵是一个排,本队是一个辎重营,约有300多人,每人都牵着一匹骡或者马,驮着军粮和弹药,两个连掩护着前进。
敌人一点点逼近,只有100米的距离了,还唱着歌,他们没有想到八路军已经在这里设伏。当敌人来到12连正面时,担任指挥的第772团副团长一声令下,机枪、步枪、手榴弹开始了大合唱,最近的在二三十米内就爆炸了。作为主攻的12连在连长于侠的带领下奋力冲下峡谷,两个多钟头便结束战斗,山崖上布满弹痕。28日部队再次设伏七亘村,战斗到夜间。在山西七亘村伏击战中,于侠率领12连两次担任主攻,消灭了日军300多人,缴获日军骡马数百及军火物资,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11月2日,于侠所在的772团在昔阳以东黄崖底配合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这次火力最为集中,给予敌人强有力的杀伤。虽然敌人被打得东倒西歪,但大炮照例滥轰,向一个排的阵地轰了150发,整整3个小时,把黄土都翻过来了,草全部看不见了。日军满以为把守军都打光了,冲上山来。但实际上这个排只伤亡了两三个人,一顿手榴弹反冲锋把敌人击退了。在这次激烈的阻击战中,于侠负了重伤,被用门板抬下阵地。也是这次重伤,他的左臂骨碎,导致终生肩臂伤残。
“被打碎的骨头被肉慢慢地顶出来,手臂上骨碎处慢慢隆起,最后顶到最上面,护士把皮划开将碎骨头取出来。”于侠跟孩子们讲述了胳膊伤残的由来。直到现在李新想起来还是久久难以平静,一边是对父亲英勇奋战的敬佩,一边满是心疼。父亲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还是晚了少了,这是最遗憾的”
受父亲的影响,李新从小就立志参军报国。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新兵连救山火,李新拿着铁锨第一个就冲上去了。生活中,李新动手能力很强,衣服、扣子都是自己缝,也帮着战友干,教着战友干各种手工活。
“条件再艰苦也没有抱怨过”,李新回想当年笑着说。李新性格特别乐观开朗,是个热心肠,朋友特别多。
“父亲很自律,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从小教导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李新说,父亲培养他们从小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的独立性、关爱、帮助身边的人,这都是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习惯。在他印象中,父亲有空回到家很勤快,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院子里种满蔬菜水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父亲传承下来的美好品质给了他力量,他也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身边的人。
当兵的时候,李新毅然前往条件艰苦的海南岛坚守,透支的身体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台风袭击抢险、五指山中伐木搬运、搞基建、打井、挖鱼塘……有一次,李新腿上被划开8厘米长的大口子。有事总是冲在前面,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记父亲的嘱托。作为家中长子,他也带头当好老大哥。二弟李卫、三弟李建、小妹于萍也都投身到火热的军营,为国家建设尽力。
抱着这本沉甸甸的回忆录,李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把它放在胸前,似乎能感受父亲的气息,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戎马一生,战争、艰难、学习、战友、家人都是他流淌在骨血里无法磨灭的记忆。“还是晚了,少了,这是最遗憾的,当年多问问就好了”,李新感叹道。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
发布于:山东省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