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郑阳 青岛报道
近日,一场跨越渤海的空中极速救援将一名55岁、体重超过200斤的极危重创伤患者从长岛送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在直升机降落前,一场多科室联动的“生命保卫战”早已在医院内部准备就绪。目前,该患者经急救手术后,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正在重症医学科(ICU)接受后续复苏和监护治疗。
精准预判+绿色通道:为救援抢下“黄金一小时”
“这是一个‘极限操作’,患者开放性骨盆骨折,死亡率极高,任何拖延和颠簸都可能致命。”本次救援的医疗核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急诊外科主任刘涛介绍。患者为严重车祸导致的严重骨盆和髋臼骨折,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剥脱伤(M-L损伤),处于重度休克状态。
在患者仍在空中时,医院的应急响应机制已全面启动。通过航空救援团队建立的联络群,刘涛及其团队早已精准掌握了患者的全部伤情。“我们的专家团队不是在急诊科等病人,而是提前在停机坪上待命。患者到院后,绕行所有常规流程,通过绿色通道被直接送入抢救室和手术室,家属到达医院时,手术已经接近尾声。”刘涛强调,这种“专家等病人”的模式,为抢救赢得了至关重要的“黄金一小时”。
输血保障+损伤控制:多学科协作稳住生命体征
面对患者超过5000毫升的潜在出血量,输血科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供血预案,紧急联动市中心血站,开辟了“血液保障专线”,确保了手术中大量手术用血的快速、持续供应。
在抢救室,医疗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稳定骨盆、控制出血。“患者体重太大,常规骨盆兜无法有效固定。”刘涛主任回忆,团队果断采用床单行骨盆兜固定术,临时关闭了骨盆容积,为后续输血、复苏和手术创造了条件。
由刘涛主刀,团队为患者施行了“损伤控制手术(DCO)”——这是现代创伤救治的核心理念,即先救命、后治伤。手术团队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进行了止血、骨盆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有效稳定骨折、控制出血,并清除了损伤区域的淤血。“术后,患者被转入ICU接受后续复苏和监护治疗。
创新模式:实体化创伤中心破解“无人收治”难题
刘涛特别指出,此类严重复合伤患者以往常面临“单一科室不愿收、也治不了”的困境,风险极高的患者被迫滞留急诊室,极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针对这一痛点,医院于今年2月18日成立了急诊外科病房,实体化运行创伤中心,专门收治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我们从成立至今,已经成功接治100多例严重创伤患者,没有一例多发伤病人在急诊科滞留,真正做到了有人接、有人管、迅速治。”刘涛表示,这是胶东半岛首家实体化运行的创伤中心,确保了严重创伤患者能得到最快、最专业的集中救治。
展望未来:万平智慧新急诊将于9月启用,全面提升就医体验
采访中,刘涛还透露,为响应青岛市卫健委提升急诊服务效能的号召,医院将于9月正式启用全新的急诊区域。
“新急诊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将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急诊中心。”刘涛介绍,新急诊不仅在硬件上全面升级,更在设计和服务理念上充分体现人性化与智能化。清晰导引系统,借鉴国内数十家优秀医院经验,设计了一套极醒目的地标系统,患者循着“小脚丫”等标识就能轻松找到目的地。舒适候诊环境,输液区采用沙发椅配小桌,改善拥挤嘈杂的传统体验,让患者能更舒适地候诊。一站式服务中心,成立专门的“急诊服务中心”,配备8-10名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从挂号、导诊、陪检到优先处置的全程一站式服务。流程再造与培训,针对各类急危重症,制定了基于国际指南的标准救治流程,并进行了全员培训,确保“硬本领”跟上“硬环境”。
“最终,病人信赖的不是环境,而是你能不能把他救活、治好。我们全新的急诊体系,就是要把顶尖的医疗技术、高效的响应流程和人性化的服务体验结合起来,为胶东半岛百姓筑牢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刘涛说。
此次成功救治,标志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已构建起从“空中救援”到“院内急救”、从“损伤控制”到“确定性手术”的全链条、实体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真正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