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14年,最后能够取得胜利,有一支队伍的作用绝不可忽略。各种资料统计,他们消灭了17-18万日本鬼子。他们的名字叫“抗日义勇军”(后期是东北抗联)。很多人说起抗战,大篇幅地描述发生在中国华北、江南、中原腹地的场景,常常忽略东北这个战场,也常常忘记提起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 你看那零下四十度的长白山密林,树皮上还冻着杨靖宇将军最后留下的脚印。1936年冬天,抗联第一路军被日军围困在濛江山区,战士们穿着露棉絮的单衣,靠啃食树皮和棉絮充饥。机枪手李二柱子的手指冻在扳机上,硬是用牙咬开冻痂继续射击——这样的场景,比影视剧里的特效更真实,却很少出现在教科书的插图里。当时日军档案记载:“对付抗联比正规军更难,他们像山猫一样熟悉每道山梁,能用雪窝子做掩体,用树藤做陷阱。” 这些队伍里有煤矿工人、山林猎人,还有放下教鞭的教师。赵一曼在就义前给儿子写遗书,笔尖冻得凝结,她把信纸贴在胸口焐热,写下“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那封信现在躺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纸页上还留着体温融化的冰痕。可谁能想到,这位女战士曾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原本能在大城市过安稳日子。 更让人揪心的是密营里的孩子。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女儿周伟,出生在牡丹江的地窨子里,母亲用炒面和雪水拌成糊糊喂她。有次日军突袭,战士们用身体挡住火网,让哺乳期的母亲们带着孩子转移。等枪声停了,活着的人回来找,发现三个婴儿被冻在雪地里,小手还攥着母亲留下的窝头。这样的故事,比任何战争片都催泪,却很少被搬上银幕。 为啥他们的事迹容易被忽略?你想啊,东北抗战最早打响,1931年就扯起了义勇军大旗,比全面抗战早了六年。那时候关内还在打内战,没人给他们送一枪一弹。他们用打猎的土枪、地主家的鸟铳跟日军坦克干仗,光是1932年就发动了400多次袭击。可因为缺衣少食,很多队伍没留下花名册,牺牲的战士连名字都没留下。就说辽宁义勇军邓铁梅部,鼎盛时有1.5万人,到1934年只剩几百人,撤退时把伤员藏在山洞里,用茅草盖住洞口,结果开春再去找,洞里全是冻僵的身体。 现在去东北抗联博物馆,能看到战士们用驴皮做的皮鞋,鞋底磨得透亮,还钉着防滑的铁钉。讲解员会告诉你,这双鞋的主人在佳木斯战斗时,为了引开敌人,穿着它在雪地里跑了二十里,最后脚掌和皮鞋冻在一起,脱下来时连皮带肉掉了一层。这样的牺牲,不该只存在于档案里的数字。当我们说“十四年抗战”时,不该忘记东北黑土地上,那些用血肉在林海雪原里趟出抗战之路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